编者按:我们会连续推送学员提出来的一些问题及我们的回应,期望也能帮助到关心这些问题的患者、家属和其他读者。
问题类别
l 关怀原则与技巧 关怀与界限 亲子关系与关怀
l 婚姻关系与关怀 生命末期关怀 哀伤陪伴
l 特别关怀 抑郁者关怀 身体医治与属天医治
关怀原则与技巧1
Ø 学员的处置:我会操练,先为和对方的每一次沟通祷*告求 主带领,求 主预备双方的心。
Ø 团队回复:
不能见面的关怀比较不容易,因为看不见对方的表情,尤其是对不太熟悉的人更加困难,因为没有彼此信任的基础。但感谢*主把这个关怀异地之人的感动放在你心里。
1)虽然看不到对方,但是我们有能听的耳朵。我们可以先以开放式问句问他的生活情况、人际关系、遇到的难处等。当对方愿意敞开分享,我们细心地聆听,听对方述说他遇到的事件、听他的想法、他的感受、和他的需要。然后以简述语意回应他的想法,同理并接纳他的感受。这样的聆听还是可以渐渐走进对方的心里的。
2)在充分同理对方的基础上,你也可以适当分享自己的生活、依靠Shen的经历等,让对方也多认识你,并透过你多认识Shen。
3)平时也可以多为对方祷*告,也请关怀小组成员代 祷,祷*告Shen带领对方愿意敞开;祷*告Shen赐你敏感的灵,在每一次不多的沟通中可以敏感到对方的需要;祷*告Shen赐下智慧,带领你将合宜的回复(和资讯)带给对方;祷*告Shen进入他心中触摸他的心灵;还可以祷*告Shen赐下对方身边的肢体可以转介。。。持续地为对方祷*告是最有力的关怀,因为S灵是最好的老师,只有Shen的灵才能安慰人、改变人。愿Shen祝福你!
Ø 学员的处置:聆听,多问候,多关注。
Ø 团队回复:
非常好的处置。如果还能再增加,就是:多体察,多祷*告。
1)建立信任的关系先从接纳对方的感受、不论断对方开始。当你在倾听的时候,用心去同理对方,并问出合宜的开放式问题(不是质疑他,而是想要多了解他),这样向他表达你在用心地倾听他,你的心正与他在一起。倾听同理不是要帮助他解决问题,更多的是了解他的情绪、想法和需要,也帮助他看到他自己的光景,并引导他来到主的面前,让生命的主亲自来帮助他。不管对方是否已经信主,真诚的倾听和同理都能让他感受到纯洁的爱和被接纳!
2)当关怀者与非基*督*教信*仰的人建立关系的时候,我们不要急着否定对方的信*仰。因为这种论断的态度不容易建立彼此的信任。当基*督*徒关怀者能够真诚地对待其他信*仰的人,关怀他的需要如同是对待自己的需要时,这种『爱人如己』的力量是大的。当对方能够感受到关怀者真诚的关爱时,信任就自然产生了。
3)还有,关怀者的品格和态度也会影响到被关怀者对我们的信任。如果我们每次探访前先征求对方的同意,每次能按照约定的时间去探访、打电话或微信视讯,谈话时态度和蔼、言语很实在、眼神专注,不随便给意见,不随便给予承诺,一旦答应对方的事一定做到,能保守被关怀者的隐私。。。这些品格都能增加被关怀者对我们的信任。
Ø 学员的处置:我去关怀时家人严重的不欢迎,就把被关怀者带在外面交流,不知对不对?
Ø 团队回复:
1)不知道你描述的“在不信的家庭当中遭遇苦难”、以及“去关怀时家人严重不欢迎”具体是指什么?很多事情需要结合实际情况。比方说,家人严重不欢迎的原因是什么呢?是单纯对信*仰的抵触,还是另有原因?是否有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?关怀者可以透过和被关怀者的坦诚沟通了解家人抵挡的原因。
2)有时候可能是我们探访的时机不对。当苦难刚发生时,家人想要保护受难者不被打搅,就可能不欢迎任何人去探访。有时候可能是我们的态度出了问题,比如事先没有先约好时间就去探访,这种随兴的探访会让受难者和家人感到唐突,因而不欢迎关怀者。有时候关怀者去探访时,可能说出一些话让受难者或他的家人感觉不舒服,这也会造成他们对关怀者的反感。愿Shen怜悯我们的有限、帮助我们。
3)如果家人已经表示对关怀者的不欢迎,关怀者还当着家人面把被关怀者带到外面交流,可能容易造成家人认为是关怀者在离间家庭关系,会更加的抵触和不欢迎关怀者,甚至会有过激行为。如果被关怀者有在上班,可以利用他工作的空档与其单独沟通,提供关怀。如果他没有在上班,可以事先约他到外面的公园或咖啡屋交谈。
求Shen让我们关怀者敏锐对方的感受,更多聆听,更多祷*告,更多了解被关怀者和家人的心,让关怀可以真正满足他们心灵深处的需要。